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宋 长4.8厘米,宽4.4厘米 器镂空单面雕刻一鱼,尾上翘,跃然游动于莲荷之间。鱼身光素无纹饰,只有鱼鳍部分雕刻阴线纹。一枝结着花苞的莲梗从鱼腹绕到鱼身上方,和鱼腹形成穿带大孔。宋代玉雕鱼多无鳞纹,身体弯曲呈游动状,身旁常雕刻莲花、水藻等,造型更图案化、艺术化,表现出宋人的审美取向。
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(约公元前2500年—前2200年) 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 长2厘米、宽1.5厘米、厚0.3厘米 玉饰呈白色,扁平长方形。头戴平顶冠,冠下雕一人面,宽鼻方脸,大耳,耳下有环形饰物,颈部呈宽带状。头冠与颈部正中各有一小孔。 人面形玉雕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,共出土十余件,其中多为正面像,侧面像少见。体量较小,通常在5厘米以下。对比此件,石家河文化的人面...
新石器 红山文化(约公元前4700年—前2900年) 高5.9、宽4.8厘米 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。在红山文化大墓中,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,可能穿绳佩于胸前,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。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,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,且有穿孔,被认为是佩饰,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,如玉龟、鱼形石坠、玉鸟、双龙首玉璜等。(撰稿:梁丰 张润平 ...
新石器 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出土 高4.4厘米、宽3.8厘米 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。在红山文化大墓中,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,可能穿绳佩于胸前,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。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,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,且有穿孔,被认为是佩饰,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,如玉龟、鱼形石坠、玉鸟、双龙首玉璜等。(撰稿:梁丰 张润平 王月前...
清 康熙 高40.8厘米 直径12.5厘米 壶呈圆筒形,口部如僧帽状,器身前置曲流,后设兽首双系以便穿绳提携,体饰三组弦纹。通体以紫釉为地,刻缠枝莲纹,再施以白釉。 多穆壶是蒙、藏民族的生活用具,多为金属质地,用于盛水、酒等。瓷质多穆壶始见于元代,清康熙时期又再流行。元代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、青白瓷品种,元代器形较小,有执柄。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元代铁可墓曾出土有青白瓷制品。康熙...
清 康熙 高7.7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7厘米 碗口外撇,弧壁,深腹,圈足。器施以红、黄、黑等彩料的五彩装饰,外壁绘仙人图,人物以红彩勾勒轮廓,加以平涂敷色,碗心绘折枝桃纹,外底青花双圈内书“大清康熙年制”楷书六字双行款。 五彩是明清时期御窑厂生产的重要彩瓷品种之一,到康熙时期,釉上蓝彩和黑彩的运用,使五彩瓷更加绚丽多姿。陈浏《陶雅》记:“康熙官窑彩碗上画过海八仙,而并无海水,...
清 康熙 高6.9厘米 口径15.6厘米 足径7.3厘米 碗敞口,弧壁,深腹,圈足。器内外以豆青釉为地,内心、外壁以青花红彩绘旭日东升图,青花绘海水礁石纹;红彩绘祥云红日纹。山石矗立于波涛翻滚的海水中,一轮红日跃于海面喷薄而出,与彩云连成一体,呈现出日出东海的壮丽景象。《小雅?天保》有“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”之语,寓有国泰民安,祥瑞和平之意。此图又称为“海天浴日”图,外底青花双圈内书“大...
唐 长15.5厘米,宽12.3厘米,高5厘米 器为四瓣花形,中间椭圆。外撇式圈足,与托贯通。抛光精致。东晋、南朝时,江南地区出现较精细的饮茶法,敬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待客礼仪,茶具也随之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,出现了许多新器形。盏托在唐代很流行,以瓷器为主,也有做成金银器等材质的。
清 高5.3厘米,长16厘米,宽5厘米 器雕成莲藕形,上镂空浮雕莲叶、莲花、莲蕾及莲蓬。器下随形配紫檀座,座刻梅花纹。原为清宫旧藏。
清 高8厘米,长18.6厘米,宽12厘米 器葫芦形,双椭圆形口,内掏空,做贮水、洗笔之用。外壁透雕、高浮雕葫芦枝蔓和蝙蝠,枝蔓延伸至器底。葫芦因果实多、枝蔓缠绕绵长,深受古人喜爱。《诗经?大雅?绵》以“绵绵瓜瓞”祝颂生民兴旺,子孙昌盛。并且葫芦谐音“福禄”。原为清宫旧藏。
明 高5.5厘米,长13厘米,宽6.9厘米 水注亦称砚滴,是研墨时的注水用具,造型丰富,多动物形。此器做圆雕兽状,趴伏,眉粗,大眼,阔鼻,张口露舌,有耳,有双角,双叉尾。腹中空贮水,背有口,有盖。盖内雕一圆柱形空心水柱,以便伸入腹内后能将水带出,滴于砚中。盖钮为一小兽,上也有滴水用小孔。为清宫旧藏。
金元时期 高5.9厘米 器采用多层镂雕的技法单面雕刻鹿、柞树、洞石、灵芝等。鹿膘肥体壮,大角,正悠然觅食。柞树双面雕刻,叶缘形如锯齿,叶脉用阴刻线表示。鹿、柞树叶、灵芝纹用金黄色玉皮表示,树干、山石纹用玉的白色部分映衬,呈现出美丽的秋山景色。
元 长8.5厘米,宽4.7厘米 器表浮雕、透雕鹘啄天鹅的“春水”图案,周边饰联珠纹。带环是带饰的一部分,侧面有横向矩形孔,可穿带,下面有椭圆形扁环,用于悬挂饰物,又称蹀躞带环,盛行于金元时期。
金元时期 宽5.4厘米,高3.4厘米 据说辽代曾虎患横行,使百姓不得安生。景宗皇帝率人降服了老虎,使虎从此遇见景宗便服服帖帖得伏卧身傍。器取材于这一传说。景宗戴冠,穿窄袖长袍,安坐于洞石旁,身旁伏卧一只温顺的老虎。老虎因利用了原有的玉皮而呈现出斑斓的毛色。底有插孔。
清 中期 长245厘米,宽50厘米,高272厘米 屏风为三屏式,可组合拆装,上端为紫檀制高浮云龙戏珠纹三联毗毗卢帽,屏风两侧透雕夔龙纹站牙。屏心边框装饰回纹,中心以高浮雕五条龙、云纹及海水江崖;侧面两部分也以相同手法制作而成。屏风另一面,黑漆地描金彩绘云龙海水江崖纹。屏风下端为八字形须弥式座,由花梨木、酸枝木相间制作而成,雕有西洋式花卉纹及拐子纹。此屏风整体造型气稳重,装饰华丽,雕刻技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